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 正文

我校召开“十三五”校级培育学科验收和“十四五”校级培育学科建设遴选评审会

发布时间:2021-04-08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李希茜)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科协调发展,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挖掘特色优势,做好“十四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我校于4月6日组织召开“十三五”校级培育学科(1010计划)验收和“十四五”校级培育学科遴选评审工作,学校首席教授刘红宁担任组长,校学术委员薛汉荣、万红娇、王素珍和校工会主席朱维华担任本次评审专家组成员。

会上,健康经济学、化学等18个“十三五”校级培育学科和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医脑病学等5个新申报学科的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围绕近三年学科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以及“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思路与规划等方面逐一做了汇报。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现场汇报,审阅各学科材料,并进行提问和讨论,对各学科“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建设成绩给予了肯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专家组组长刘红宁教授对学校“十四五”期间校级培育学科的建设给出指导性意见,希望每个学科认真做好自我分析,从为什么要建这个学科开始、到怎么建、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实现的路径是什么以及与现有学科关系等方面认真思考,审时度势进行研判。同时对学科管理部门也提出,一是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提高管理监督水平,强化学科建设过程管理;二是要明确各学科之间、方向之间的整体性联动性,做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强大合力,支撑学校中医药优势特色学科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快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服务社会为抓手,突出优势特色方向,逐步扩大影响力,助推一流学科建设攀上国家一流学科的“高峰”。

学科汇报展示:

后备学科带头人郑先平汇报健康经济学学科建设情况。该学科设有健康保险学和健康产业经济学两个研究方向,拥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勇于实践学科团队,本着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总体目标,大力开展健康保险、健康产业相关研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保险学专业培养有国际视野教育、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带头人常晓波对推拿生物力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一直以高水平、高层次、多方位为建设目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框架,以生物力学原理为灵魂,形成“理法方术”为一体的独特推拿医学理论体系,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挖掘和总结中医推拿原理。

学科带头人樊浩对新型纳米生物技术应用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以基于生物及纳米技术开发新型高效的传感器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和基于分子识别机理研究电化学活体实时检测针灸穴位及热敏灸应激响应为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了一支集纳米科学、生物检测技术、中医针灸、电生理集成化的高层次研究队伍。

学科带头人余瑛对医学影像技术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下设生物信号采集及处理和医学影像技术两个研究方向,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紧密协作,为我校取得生物医学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硕士学位点建设作出贡献。未来将针对中医药领域中的中医诊断客观化,中药煎煮过程在线监测技术等关键性、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交叉研究。

学科带头人文谦对中医美容学学科进行了详细汇报,他介绍中医美容学理论与临床研究和中医美容制剂及中医美容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两个研究方向,该学科注重专业技能提升和专科专病建设,尤其在全国性痤疮、皮肤影像等方面的研究上力争成为示范或推广单位。在本建设周期,该学科在团队建设、条件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达到了了预期成效。

学科带头人叶耀辉对高等教育学科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凝练了师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学质量评价三个研究方向。他重点展示了通过多元化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单周五见”学生沙龙等特色学术活动推进学科建设,也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校本研究、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

学科带头人徐玲汇报中医生殖学学科建设情况,围绕“冲任新说”理论,传承发展旴江医学,填补了旴江医学妇科方向的空白,坚持传承创新,发挥特色专科优势服务社会,并长期致力于中医生殖医学理论及临床工作。

学科带头人余静对中医药传播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围绕培养中医药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中医药翻译与翻译人才培养和中医药译介与传播两个研究方向,打造了一支高水平英语复合型师资团队,在中医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宣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学科成员周平生对中医药国际教育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下设热敏灸国际化传播、中医药英语翻译及教学和医学全英授课三个研究方向,通过开展全英文授课师资培训、国际学术会议、教材编写,强化我校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学科带头人章德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学学科进行汇报,他讲到本学科下设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和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两个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我省实际和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研究工作,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成绩突出的学科团队,依托中医药健康研究成果丰厚,为国家和地方需要做出了切实有效的智力支撑。

学科带头人陈晓凡对中医药询证医学学科进行汇报,着重介绍了该学科在“十三五”建设期内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能力,尤其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制定预防和康复食疗方案,利用原创动漫科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食养宣传,有力助推我校“产-学-研-医-用”平台建设。

学科带头人刘华对化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已形成天然药物药效物质研究、药物分析与检测和创新药物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我校本硕博多层次、多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增强学科社会服务性,也将充分吸纳骨干教师,开展专业技术指导,利用学科优势服务地方中医药产业。

学科方向带头人郑里翔对基础医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是支撑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学科,形成了以中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为鲜明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近年来在骨干教师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将紧密追踪基础医学研究前沿,进一步提升学科服务社会水平。

学科带头人彭恩胜对马克思主义学科进行汇报,重点介绍该学科建设周期内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建设成效,该学科不断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我校政治建设起到助益。

学科带头人舒青龙对生物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下设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三个研究方向,建设期间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对生物学基础类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改革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也大力推进同中医药主干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基础学科优势,从生物学角度为其他学科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学科方向带头人张国龙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从生物医药信息监测与处理和生物医疗电子两方面开展研究,在支撑中医学、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科自身发展,在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该学科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科带头人杨松涛对民族体育学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从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民族民间体育挖掘与应用研究两个方向创特色两点,有效的将传统体育养生与民族体育相结合,深入探索“体医融合”建设路径,为促进国内外传统体育交流合作不断努力。该学科2019年获批运动康复新专业,并于2020年招收首届学生。

学科带头人曲宁对音乐学学科进行汇报,学科依托医药学校背景,突出医学下的音乐治疗专业和医教研结合两大特色,着力培养“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音乐治疗专业复合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在医疗卫生、药物研究、心理治疗与健康教育及临床实践等方面的资源,在老人、特殊儿童、精神卫生、戒毒、社区、康复等多个领域进行临床实践,获得较好评价。该学科2019年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中医变态反应病学学科申报人熊俊对学科进行汇报,他从学科建设背景、建设基础、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效四方面汇报学科基本情况,提出将融合中医学学科优势,以“证据生产、凸显特色、疗效提升、机制探索”为目标,设立耳鼻喉变态反应病中医诊疗技术及机制研究、功能性肠病中医诊疗技术及机制研究和皮肤变态反应病中医诊疗技术及机制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培育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交叉融合的学术队伍。

食品安全与健康学科申报人张华对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凝练药食同源产品安全评价与控制和免疫代谢调节相关食疗产品开发与评价两个研究方向,团队由教研并重、基础扎实的专业师资所组成,在解决食药两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研究已取得良好成绩。未来将从中医药食疗产品六位一体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和中医药食疗产品开发与功能评价关键技术入手进一步推动药食同源创新研究,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学科。

针灸脑科学学科申报人焦琳对学科进行汇报。该学科将以现代热敏灸技术与临床转化为突破口,构建针灸科技研发和临床转化创新机制,聚焦脑科学科技前沿,整合优势资源,以守正创新为原则,持续推动腧穴敏化脑科学机制研究。

中医脑科学学科申报人艾志福对学科进行汇报,他重点介绍中医在“形神共治”的脑病研究与防治中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优势,凝练中医脑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和标准制定、中医药防治脑病的机理与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药物与非药物多元化防治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将围绕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四位一体”开展建设,力争将该学科建设成一流的交叉学科。

社会保障学科申报人陈永成对学科进行汇报,他介绍了该学科近三年来的发展情况,阐述申报目的、建设情况、建设思路和建设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计划从科学制定规划、建设团队制度、构建成果档案数据等方面开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