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 正文

五年看变化|学科建设办公室:创新发展育新机 学科引领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2-05-06   浏览次数: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了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近五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围绕十三五、十四五战略发展目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落实,坚持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学校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动员暨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培训会

学校召开“十四五”省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布置会

突出特色保持优势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近年来,我校在省一流学科的遴选、立项及验收等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得省一流学科2个,分别是优势型学科中药学及成长型学科中医学,共获批建设经费4.361亿元。根据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验收结果,中药学验收获得优秀,是“十三五”时期立项的11个优势学科中获得优秀的5个之一,中医学终期验收结果合格。“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关于公布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我校获批3个省一流学科,分别是第一层次高峰优势学科中药学,第二层次高峰特色学科中医学,第三层次潜力发展学科中西医结合,共获批建设经费近3.5亿元,其中,中药学近2.53亿元,中医学近0.97亿元。

学校召开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启动会

“十四五”省一流学科中药学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答辩会

“十四五”省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线上线下专家论证会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凝心聚力,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学科竞争力大幅提升,学校声誉不断扩大,学校整体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学校以中药学学科为主体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已迈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二是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药学学科排名第5位列前10%,进步显著,中医学学科排名第8位列前20%;软科发布2020年中国大学的重大成果百强排名中,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第81位、全国中医药同类院校第2位,江西省高校第2位。2020年12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大学排名,学校全国排名第212名,学校排名提升显著。三是在2018年全国大学技术转让收入排行中,在全国排名第58位,位列江西高校之首,中医药院校排名第二。四是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验收结果

2017-2020年学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潜力值稳步增长趋势

2020年9月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

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筑牢基础注重教学 打造德才兼备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强化,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一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再创佳绩,继2014年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1项主持,1项参与。二是一流专业建设取得良好成绩。中药学、中医学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标志着中药学、中医学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取得突出进步。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领跑,成功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四是学生培养质量成效显著。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高校,中医学专业获批“5+3”一体化招生院校,开启“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招生工作。留学生培养层次实现博、硕、本科全覆盖。学校在2018年“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中获特等奖;在2019年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得唯一一个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夺得“金牌”。2021年1月,焦点同学在湖南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她是继2014级戴硕、2015届熊雄和2020届熊礼国之后我校第四位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南昌市共有3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学校多名学生先后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学校不断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实施引育结合的人才建设机制,积极做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积厚成势,国家级人才项目实现突破,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中药药剂创新团队入选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为学校首次获得该荣誉。五是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是全国中医药类高校唯一入选学校。

坚持创新积极作为 实现国家级奖励新突破

学校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为需求导向,以形成科研创新成果、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和产生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导向,紧扣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作为,形成一批中医药原创理论、关键技术、研发产品等标志性成果。

中医学省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讨论会

一是国家级科研奖励实现新突破。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实现江西省牵头中药学类国家奖零的突破,这也是继本校在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学类)之后,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实现新突破。在国家级项目方面,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6项,获得总经费7067.5万元,项目总数位居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第三,在中医药类排名第一。三是兽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2项成果获批为国家二类新兽药,是我校首次获得兽药新药证书,也标志着兽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四是研发了“替抗”中兽药白头翁B4等相关产品20余个,牵头起草的5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获准颁布,1项ISO国际标准、3项世中联标准获得立项并荣获“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五是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共有468项技术或产品得到转让,获得经费近2.7亿元,其中技术转让69项,转让经费1259万元,在“校友会2021年中国大学技术转让收入排名100强”中,学校位列全国第65位,江西省高校第1位,全国中医药院校第2位。

深化交流国际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依托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优势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模式服务社会,促进药物保健技术和标准、中医药设备等成果服务社会。一是着力助推江西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扎实推进落实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推进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热敏灸、香疗、食疗等技术和产业落户赣江新区,直接带动13亿合同金额,助力我省推进百亿级热敏灸产业发展,推动热敏灸总部落户赣江新区。发挥智库的积极作用,参与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抚州市、鹰潭市等市县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与热敏灸相关技术合作,建设热敏灸小镇10个,创新研发的热敏灸机器人、热敏灸智能协同系统投入使用。二是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推动项目医院——上海龙华医院江西医院获得国家发改委列入辅导类项目,并顺利揭牌运营,积极推进将其打造成为引领江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样板、新高地、新名片。三是着力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学校获批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牵头成立了中国医学—食疗整合联盟,举行中国医学—食疗整合联盟高峰论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发布《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防治方案》一、二、三版,在全省医疗机构推广使用。中国援乌医疗组以学校派出的中医药专家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特色,江西中医药经验令世界瞩目,学校的战疫“良方”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 学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中医药国际化能力显著提升。建设了欧洲(葡萄牙)中医文化体验中心,该项目曾被列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葡萄牙的考察成果清单。在葡萄牙、瑞典、瑞士等国开办热敏灸分院;在英国建立“中医健身气功研究中心”。与乌克兰基辅大学共建亚洲“中乌国际实验室”,打造“中医中心”样板。同时,推进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四校共建“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学校联合中日友好医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建设了中国——加拿大中药产品开发国际合作基地,为中医药走出国门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与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国家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南昌)试验区。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获批为江西省首批外事参观点,五年来接待了20多批次、160余名政要和国际友人。此外,还挂牌成立了学校国际教育学院马来西亚分院、加拿大分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将坚持“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大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狠抓学科内涵建设,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着力营造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氛围,积极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学科声誉,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稿件来源:学科建设办公室

部门审核:周茂福

责任编辑:朱海明